AI 摘要

这篇文章讲了在分析西方文学作品时应关注的几个重要文学要素,包括背景、人物、情节、冲突、视角、主题、情感和语气。文章首先介绍了背景的重要性,强调故事的时间和地点能为作品增添色彩;接着讨论了人物的塑造,包括主角与反派的关系,角色的性格特征以及如何通过不同的方式揭示角色。此外,文章解释了情节的发展过程,包括开端、发展、高潮、下降行动和结局;并且阐述冲突在情节中的核心地位,分析了内部和外部冲突的类型。接下来的部分介绍了视角的不同类型及其影响,主题作为作品的核心思想也被探讨。同时,作者讲述了氛围和语气对读者感受的重要性。整篇文章充满了对文学分析的热情,体现出作者希望读者能更加深入理解和欣赏西方文学作品的情感。

文学要素

Intro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会学习在分析西方的文学作品时的分析角度和方向。用人话说就是咱们国内语文课讲的小说要素。例如人物、情节、环境等等。而在加拿大英语课程中,我们着重从下面这几个方向去分析一篇文学作品。

  • Setting
  • Character
  • Plot
  • Conflict
  • Point of View (P.O.V.)
  • Theme
  • Mood & Tone

Literacy Elements

Setting

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被称为背景。对于一些故事来说,背景非常重要,而对于其他故事则不然。在考察背景如何为故事增添色彩时,需要考虑故事的几个方面(有些或所有方面可能在故事中出现):

  • 地点 Place
  • 时间 time
  • 天气条件 weather conditions
  • 社会条件 social conditions
  • 情绪或氛围 mood or atmosphere

Character

“Character”这个词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小说作品中的人物。
二是指一个人的性格特征。

小说作品中的人物:反派与主角。
短篇小说通常使用较少的角色。其中一个角色显然是故事的核心,所有主要事件都对这个角色有重要意义——他/她便是主角(PROTAGONIST)

而反对主要角色的那个人(或力量)则被称为反派(ANTAGONIST)

人物性格特征:
为了使故事对读者显得真实,其角色也必须显得真实。角色塑造是作者向读者提供的关于角色本身的信息。作者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揭示一个角色:

  • 通过作者/叙述者的直接陈述(直接角色塑造)
  • 他/她的外貌
  • 他/她所说、所想、所感和所梦
  • 他/她所做或未做的事
  • 他人对他/她的评价以及他人对他/她的反应


角色如果具有以下特点,就会显得有说服力:

  • 一致性
  • 动机明确
  • 栩栩如生(类似于真实的人)。

Plot

情节是作者安排事件以发展其基本构思的方式。它是故事或戏剧中的事件序列。情节有开头、中间和结尾。短篇小说通常只有一个情节,因此可以一口气读完。
情节有五个基本部分:

  • 开端(Introduction)——故事的开头部分,揭示角色和背景。
  • 发展(Rising Action)——这是故事中事件变得复杂、冲突显现的部分(介于引言和高潮之间的事件)。
  • 高潮/转折点(Climax / Turning Point)——这是故事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也是故事的转折点。读者会好奇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冲突是否会得到解决?
  • 下降行动(Falling Action)——事件和复杂情况开始自行解决。读者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以及冲突是否得到了解决(介于高潮和结局之间的事件)。
  • 结局/收尾(Resolution / Denouement)——这是故事的最终结果或事件的解结。

Conflict

冲突是情节的核心。没有冲突就没有情节。冲突是连接事件并推动情节发展的力量对立。冲突是主要角色面临的任何形式的对抗。在短篇小说中,可能只有一个核心冲突,也可能有一个主要冲突和多个次要冲突。
冲突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1. 外部冲突——与自身以外的力量的斗争。
2. 内部冲突——与自身的斗争;一个人必须做出某种决定,克服痛苦,平息怒气,抵制某种冲动等。

而细分的话,冲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4种:

a. Person VS Person

故事中两个角色间的冲突

b. Person vs. society

人的个体和社会大环境的冲突。与法律、规则、政府、社会的冲突。

c.Person vs. nature

人类和大自然的冲突,例如荒野求生,抵抗自然灾害,抵抗大自然

d.Person vs. self

人物内心的挣扎,例如做出一个选择。

总结来说,就是人类冲突有四种类型:
人类 vs. 人类(身体对抗)——主要角色用自己的体力与他人斗争。
人类 vs. 自然(自然对抗)——主要角色与自然力量或动物斗争。
人类 vs. 社会(社会对抗)——主要角色与他人的观念、习俗或惯例斗争。
人类 vs. 自我(心理对抗)——主要角色与自己斗争;与他/她自己的灵魂、是非观念、身体极限、选择等斗争。

Point of view(POV)

视角(Point of View,简称P.O.V.)是指故事讲述的角度或立场。

1.天真视角(Innocent Eye):故事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讲述(他/她的判断与成人不同)。
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故事的叙述让读者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人物的头脑中,知道他们所有的想法和反应。

2.第一人称(First Person):故事由主人公或与主人公或其他角色关系密切的角色讲述(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我们”等)。读者通过这个人物的眼睛看到故事,如同亲身体验,并且只能知道这个人物所知道或感受到的内容。

3.第二人称(Second Person):(不常用)故事中的主要角色用第二人称代词“你”来指代。第二人称最常用于培训手册、角色扮演游戏和《选择你自己的冒险》系列小说中。

4.第三人称(Third Person):故事由一个位于故事行动之外的叙述者讲述,使用第三人称代词如“他”、“她”、“他的”、“她的”、“他们”等。

第三人称视角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类型:
i.全知视角(Omniscient)——全知意味着“无所不知”。使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者可以在角色和事件之间自由切换,能够了解任何角色的思想和感受。

ii.有限全知视角(Limited Omniscient)——故事由第三人称叙述者讲述,但从故事中的一个角色(通常是主角)的视角出发。读者只能了解该角色的思想和感受。

iii.全知客观视角(Omniscient Objective)——作者以第三人称讲述故事。就像一台摄像机跟随角色,可以到达任何地方,但只记录所见所闻。没有对角色或他们的思想进行评论,也没有提供任何解释。读者就像在看电影一样,必须自己解读事件。

Theme

主题(Theme)是小说中的核心思想或中心见解。它是作者试图传达的个人意义或主要思想。主题可能是作者对某个话题的思考,也可能是对人性的看法。作者可能会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强调主题,例如:象征、典故、明喻、隐喻、夸张或反讽。

以下是一些来自文学、电视和电影的常见主题的简单例子:

  • 事情并不总是像它们表面看起来那样
  • 爱情是盲目的
  • 相信自己
  • 人们害怕改变
  • 不要以貌取人
  • 文明的发展伴随着腐败与堕落

Mood

Mood 情感在文学作品中识别语气和氛围对于理解作者试图表达的内容非常重要,同时也有助于辨别主题和作者的风格。

氛围是读者从故事中感受到的情绪。

*氛围通过以下方式体现:

  • 背景(Setting)
  • 气氛(Atmosphere)

描述文章的Mood,下面是一些形容词:

  • 轻松愉快(Light-hearted)
  • 俏皮(Playful)
  • 温柔(Tender)
  • 温暖(Warm)
  • 充满希望(Hopeful)
  • 平和(Peaceful)
  • 田园诗般的(Idyllic)
  • 欢乐(Joyous)
  • 包容(Inclusive)
  • 欢迎(Welcoming)
  • 解放(Liberating)
  • 紧张(Tense)
  • 阴郁(Gloomy)
  • 暴力(Violent)
  • 悲观(Pessimistic)
  • 冷漠(Cold)
  • 限制(Confining)
  • 萦绕心头(Haunting)
  • 悬疑(Suspenseful)
  • 不祥(Foreboding)
  • 痛苦(Painful)
  • 威胁(Threatening)
  • 恐怖(Terrifying)
  • 孤独(Lonely)

下方是一个案例:

FOR EXAMPLE:
He approached the task with sheer determination. He had studied his plans carefully, spent hours preparing and was sure of his approach. The hours he spent practicing were grueling and exhausting but he was ready. This was the year he would win the pie eating contest at school.
According to the setting, what is the mood?
Playful, informal, silly, exciting

Tune

语气是作者对读者、主题或角色的态度。通过以下方式体现:

  • 描述(Descriptions)——作者的措辞【词语选择】
  • 对话(Dialogue)——人物的交谈

描述文章的Tune,下面是一些形容词:

  • 开心(Cheerful)
  • 愤怒(Angry)
  • 幽默(Humorous)
  • 讽刺(Ironic)
  • 悲观(Pessimistic)
  • 乐观(Optimistic)
  • 严肃(Serious)
  • 轻松(Light)
  • 真诚(Sincere)
  • 怀疑(Suspicious)
  • 正式(Formal)
  • 非正式(Informal)
  • 嘲讽(Mocking)
  • 事实(Matter-of-fact)
  • 放弃(Resigned)
  • 机智(Witty)
  • 阴郁(Gloomy)
  • 好奇(Quizzical)
  • 自大(Pompous)
  • 悲伤(Sad)
  • 清晰(Clear)
  • 批判(Critical)
  • 俏皮(Playful)
  • 愉快(Amused)

Tune & Mood辨析

需要注意的是,Tune和Mood是不一样的,区别一句话来说的话,叫做

Tune 可以是严肃的,Mood 可以是荒谬的。

下方是一个案例:

Example 1:
He approached the task with sheer determination. He had studied his plans carefully, spent hours preparing and was sure of his approach. The hours he spent practicing were gruelling and exhausting but he was ready. This was the year he would win the pie eating contest at school.

Serious, Intense, Formal, Focused


修辞手法

1. 修辞手法定义 (Defini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 修辞手法是演讲和写作的基本组成部分,各部分单独来看可能没有意义,但组合在一起能对听众或读者产生强大影响。
  • Rhetorical devices are the nuts and bolts of speech and writing; individually each part may seem insignificant, but together they create a powerful effect on the audience.

2. 什么是修辞? (What is Rhetoric?)

  • 修辞是“说服的艺术”。
  • Rhetoric is "The Art of Persuasion."

3. 修辞与说服性诉求 (Rhetorical and Persuasive Appeals)

  • Ethos:道德诉求,要求听众或读者相信演讲者/作者的道德品质和可信度。
  • Pathos:情感诉求,唤起观众的情感反应。
  • Logos:逻辑诉求,依赖逻辑和证据来说服。
  • Ethos:Appeal to ethics; establishes the speaker's credibility.
  • Pathos:Appeal to emotions, invoking emotional responses.
  • Logos:Appeal to logic, relying on reasoning and evidence.

4. 修辞结构:

1. 排比 (Parallelism)

  • 中文:使用语法上平行的句式结构,帮助听众更容易理解和记住信息,使其更流畅。
  • 案例:“If there is anyone out there who still doubts… who still wonders… who still questions”

2. 设问 (Hypophora)

  • 中文:演讲者提出问题后立即回答,通常用于开篇,引导听众思考并回答他们可能的疑问。
  • 案例:“In Obama’s speech, the word ‘answer’ is used regularly as an obvious signpost of the speaker’s intention to give his audience answers.”

3. 重复 (Repetition)

  • 中文:通过重复关键短语来强化信息,使其在听众脑中扎根。
  • 案例:“Yes we can to opportunity and prosperity. Yes we can heal this nation. Yes we can repair this world. Yes we can.”

4. 三段排比(Tricolon)

  • 中文:列出三个部分或条款,创造强大的累积效果,通常能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
  • 案例:“Here the backyards, living rooms, and front porches build a strong picture of ‘plain folks’.”

5. 查询(Polysyndeton)

  • 中文:在句子中多次使用连词,强调每个部分的重要性。
  • 案例:“5and10 and $15”/“We lived and laughed and loved and left.”

6. 对照(Antithesis)

  • 中文:通过并列对比相反的思想,创造一种平衡的效果,让对比更加鲜明。
  • 案例:“There are no red states or blue states. There are only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另一案例:“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出自《双城记》)

7. 对比(Juxtaposition)

  • 中文:将相反的元素并列放置,突出对比效果,增强说服力。
  • 案例:“Obama talks about the ‘not-so-young people who braved the bitter cold and scorching heat to knock on doors of perfect strangers’.”
  • 这里通过“bitter cold”(严寒)和“scorching heat”(酷热)并列强调了竞选活动中的极端条件。

8. 典故(Allusion)

  • 中文:引用历史、文学或其他著名文本,以利用观众的共同知识,建立情感共鸣。
  • 案例:“The words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 are lifted from the Gettysburg Address.”

这些修辞手法通过情感(Pathos)、逻辑(Logos)和道德(Ethos)三种诉求,帮助演讲者与听众建立情感联系,增加说服力。

修辞手法 (RHETORICAL DEVICES)

  • 排比 (Parallelism)
  • 设问 — 自问自答 (Hypophora)
  • 重复 (Repetition)
  • 三重结构 (Tricolon)
  • 叠词 (Polysyndeton)
  • 对照 (Antithesis) — 通过一种突出另一种,强调对立的思想或矛盾关系
  • 对比 (Juxtaposition) — 更强调将事物并列,而不一定是直接比较优劣;
  • (contrast) 通常是为了强调差异性,可能带有评判或比较的意味。
  • 典故 (Allusion)

文学手法 (LITERARY DEVICES)

  • 想象、场面描写 Imagery/Sensory
  • 明确 (Simile) 明喻是直接用明显的比喻词来进行比较的修辞手法,使用 (Like 等词)
  • 隐喻 (Metaphor) 一种不使用比喻词 (Like) 的修辞手法,它直接把某物说成另一物,表达含蓄
  • 拟人 (Personification) 拟人化是一种修辞手法,将人类的特征、行为或情感赋予非人类的事物,
  • 夸张 (Hyperbole) 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夸大某个事物或事件的程度来加强表达效果。
  • 俚语 (Idiom) 一种具有固定结构和特定含义的短语或表达,它的含义往往并非字面意思。
  • 重复 (Repetition) 重复是通过反复使用某个词语、短语或句子结构来强调某个思想情感或主题。
  • 韵律 (Rhyme) 韵是指在诗歌或歌词中,多个词语的结尾发出相似或相同的声音
  • 头韵 (Alliteration) 出现在开头的相同辅音
  • 间韵 (Assonance) 出现在中间的相同辅音
  • 尾韵 (Consonance) 出现在中间和在结尾的相同的辅音
  • 拟声 (Onomatopoeia) 模仿自然界中的声音或事物发出的声音的
  • 象征 (Symbolism) 用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代表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
  • 典故 (Allusion) 间接或隐晦地引用某个广为人知的历史、文化、文学或宗教事件的人物
  • 矛盾 (Oxymoron) 把两个相互矛盾或对立的词语并列,产生一种意外的效果。(BitterSweet)
  • 格言 (Aphorism) 简短、精练,蕴含普遍的真理或教训,往往容易被记住。
  • 引言 (Epigraph) 出现在作品的开头,通常是引文、名言或诗句,能够引导读者理解主题或内容
  • 讽刺 (Irony) — 讽刺 Verbal 、Situational 、Dramatic
  • 讽刺 (Sarcasm) 常以挖苦、轻蔑的方式表达反话,意图是贬低或讽刺对象,具有更明显的攻击性
  • 悖论(Paradox)表面上是矛盾或不合理的,但深入思考后揭示出隐藏的意义或真理。(Less is more)
  • conjunctions — 连词
最后更新于 2025-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