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摘要

这篇文章讲了自动草稿的功能和应用。作者介绍了如何利用自动草稿功能来帮助用户在写作过程中保存和恢复未完成的工作,从而避免内容丢失的风险。作者表达了对这一功能的赞赏,认为它极大地提高了写作的效率和便利性。

达希尔·哈米特(Dashiell Hammett)(1894-1961) - 死亡公司

来自达希尔·哈米特的短篇侦探小说:死亡公司,讲述了一名男子因为自己的妻子有了外遇而编造了一家叫「死亡公司 Death & Company」的机构向自己勒索,并且将责任转移到了妻子Louris的情夫身上,最终被侦探识破的故事


原文

老家伙(The Old Man)——大陆侦探社的头儿——把我介绍给他办公室里的另一个男人,他叫查佩尔(Chappell),然后说:“坐吧。”

查佩尔大约四十五岁,身材瘦削,肤色黝黑,但焦虑、悲痛或恐惧让他显得憔悴而苍白。我注意到他眼眶发红,眼皮耷拉着,下唇也无精打采。握手时,他的手绵软潮湿。

老家伙从桌上拿起一张纸递给我。我接过来,是一封用墨水潦草印刷的信,全是大写字母:

马丁·查佩尔先生:
亲爱的先生——若您还想见到活着的妻子,请严格按指示行动:今晚12点整前往乔治街与拉金街交界的空地,将五千美元(百元面额钞票)放在广告牌后的砖堆下。若不照做、报警或耍花样,明日您将收到一封信,告知如何找到她的尸体。我们说到做到。
——死亡公司

我把信放回老家伙的桌上。
他说:“查佩尔太太(Louise Chappell)昨天下午去看日场演出,再没回家。查佩尔先生今早收到了这封信。”
“她一个人去的?”我问。
“我不知道,”查佩尔的声音疲惫不堪,“我早上出门时她说要去,但没提看哪场戏,也没说和谁一起。”
“她通常和谁去?”
他绝望地摇头:“我可以给你她所有密友的名字和地址,但恐怕没用。”

“昨晚她迟迟未归,我打电话问了所有能想到的人。”
“有怀疑对象吗?”我问。
他又摇了摇头:“我拼命回想自己认识或曾认识的人,但毫无头绪。”
“您从事什么行业?”
“我是制造商代理商。”
“被解雇的员工呢?”
“没有。唯一解雇过的人现在在竞争对手那儿干得更好,我们关系不错。”

我清了清嗓子,对查佩尔说:“接下来我要问的问题可能很……残忍,但必须问。”
他瑟缩了一下,深吸一口气。
“我从未发现她去过没告诉我的地方,或结交过隐瞒的朋友。您想问的是这个吗?”他的声音近乎哀求。
“是的,多谢。”我转向老家伙。要撬开他的嘴只能直接问:“所以?”
他礼貌地微笑,像一堵心满意足的墙,低声道:“你有什么建议?”
“先付钱,当然——这是第一步,”我回答,接着问查佩尔,“钱没问题?”
“没问题。”

我对老家伙说:“现在,关于警方?”
查佩尔插话:“不,别找警察!他们会不会——”[1]
我打断他:“必须通知警方,以防万一,等查佩尔太太安全回家后他们才能行动。我们能说服他们暂时按兵不动。”
老家伙点点头,伸手去拿电话。

菲尔德和助理检察官麦克菲来了。起初他们坚持要派半数警力半夜包围乔治街和拉金街的砖堆,但我们最终说服他们冷静。我们搬出从查理·罗斯案到现代的所有绑架案例,用统计数据证明:先付赎金再追捕绑匪,成功率更高,伤亡更少。

当晚十一点半,查佩尔独自离家,口袋里的棕色纸包裹着五千美元。十二点二十分,他回来了。

他脸色蜡黄,冷汗涔涔,浑身发抖。
“我放那儿了。”他艰难地说。
我倒了一杯他的威士忌递过去。

那夜他几乎一直在踱步,我在沙发上打盹。少说六次,我听见他冲到门口张望。警探缪尔(Muir)和卡拉汉(Callahan)睡了。我们守在这儿,只为第一时间从查佩尔太太口中获取线索。

早上九点,卡拉汉(Callahan)被电话叫醒。他挂断后脸色阴沉。
“没人来拿钱。”他告诉我们。2
查佩尔憔悴的脸因恐惧而扭曲:“你们监视了那里?”3
“当然,”卡拉汉说,“但很隐蔽。我们派了两个人躲在街区的公寓里用望远镜盯着,没人能察觉。”

查佩尔转向我,惊恐愈深:“那这是——?”
门铃响了。

查佩尔冲去开门,回来时激动地撕开一封快递信封。里面是另一封潦草的信:

马丁·查佩尔:
亲爱的先生——钱已收到,但今晚需再付同等金额,时间地点不变。这次我们保证放您妻子安全回家。若违抗或报警,您清楚后果。
死亡公司

卡拉汉(Callahan)骂了句脏话。
缪尔(Muir)低吼:“盯梢的俩蠢货是瞎子吗?”
我问查佩尔:“现在怎么办?”
他咽了咽唾沫:“只要能换路易丝(Louise)平安,我愿倾家荡产。”

当晚十一点半,查佩尔再次带着五千美元离家。回来后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昨晚放的钱真的不见了。”4

这一夜与前一晚如出一辙。没人明说,但我们都料到早上会再收到索要五千美元的信。

确实来了另一封快递信,但内容却是:

马丁·查佩尔:
亲爱的先生——我们警告过你别报警,你却违抗。带上你的警察去帕克街895号313公寓,你会找到我们承诺的尸体。
——死亡公司

卡拉汉咒骂着扑向电话。
我扶住摇摇欲坠的查佩尔,他却猛地甩开我,厉声吼道5
“是你害死了她!”
“闭嘴!”缪尔喝道,“赶紧出发。”

帕克街的地址离查佩尔家只有十分钟车程——以我们的速度。又花了几分钟找到公寓管理员并夺过钥匙。

313公寓的客厅地板上躺着一个身材高挑、红鬈发的女人。尸体的尸斑已明显扩散6。她仰面躺着,身上的米色法兰绒浴袍(明显是男款)散开,露出粉色内衣。她穿着丝袜和一只拖鞋,另一只拖鞋落在附近。

她的脸、喉咙和裸露的皮肤布满淤青,双眼圆睁凸出,舌头外伸——她被殴打后遭扼杀。

更多警探和巡警赶到,我们按流程展开调查。

公寓管理员称此处租客名叫哈里森·M·洛克菲尔德。他描述此人:约35岁,身高六英尺,金发,灰蓝眼睛,瘦削,160磅左右,性格讨喜,穿着考究。洛克菲尔德已独居三个月,管理员对其社交一无所知,也从未见过查佩尔太太。管理员称近两三日未见到洛克菲尔德,但未觉异常,“有些房客一周不见也正常”。

警方专家采集到大量男性指纹,我们期望属于洛克菲尔德。

邻近公寓的住户无人听到凶手行凶时的动静7

我们推断查佩尔太太很可能在绑架当晚就被杀害。
一名警探带来查佩尔前一晚放在砖堆下的那包百元钞票。

我随卡拉汉前往警局盘问监视空地的警员。他们咬定绝无任何人——“连只耗子都没有”——能接近砖堆而不被发现。

电话响起,是查佩尔。他声音嘶哑:
“我刚到家电话就响了,是他。”
“谁?”
“死亡公司,”他说,“他自称死亡公司,还说‘下一个轮到你’,就这句。”
“我马上过去,”我说,“等着。”

查佩尔的状态糟透了。他浑身发抖如患疟疾,眼中恐惧近乎癫狂。
“不……不只是害怕,”他试图解释,“路易丝的事……冲击太大,我……”
“我明白,”我安抚道,“你两天没合眼了。你的医生是谁?我叫他来。”
他虚弱地抗议,最终给出医生姓名。我走向电话时,铃声再度响起——是卡拉汉。
“指纹比对出来了!”他得意道,“是迪克·莫利(Dick.Moley)的。认识吗?”
“当然,”我说,“和你一样熟。”

莫利是赌徒、枪手、职业骗子,案底能绕胳膊三圈。
卡拉汉兴致勃勃:“逮他时得干场硬仗,那混蛋挨揍都能笑出声。”
“我知道。”我挂断后告知查佩尔。

听到凶手的名字,查佩尔面目狰狞地咒骂起来。
“听过这名字吗?”我问。
他摇头,继续诅咒莫利。
我说:“我知道去哪儿找他。”
他瞪大眼:“哪儿?!”
“要跟我去吗?”
“当然!”他吼道,疲态一扫而空。

途中他不断发问,我大多敷衍:“等着瞧。”

“我不行了……扶我进屋……叫医生……”他突然呻吟8
我将他架上沙发,端来水,拨打医生电话——无人接听。
他气若游丝:“别管我……去抓那畜生……”
“好。”我走出门,拦了辆出租车坐进去。

二十分钟后,一个男人走上查佩尔家门阶按铃——正是迪克·莫利,化名哈里森·M·洛克菲尔德(Harrison M. Rockfield)。

我措手不及——本以为查佩尔会出门,而非有人进屋。等我冲过去时,门已关上。
我猛按门铃。
屋内传出两声震耳枪响。

我用枪砸碎门玻璃,伸手摸索门闩。
第三声枪响,子弹将玻璃渣崩进我脸颊,但我摸到了门闩。

我踹开门,朝黑暗的走廊胡乱开枪。有东西在动,我循声再射,直到一声闷响。
一个声音响起:“够了,我枪掉了。”
不是查佩尔的声音。我失望了。

打开灯,迪克·莫利坐在走廊尽头,捂着一条腿。
我拾起他的枪:“除了腿还中弹没?”
“没。要不是腿软掉枪,我还能打。”
“你‘要是’太多了,”我撕开他裤腿包扎,“再送你一个——如果查佩尔没死,你只用操心这个弹孔。”

他大笑:“要是他没死,脑袋挨两发点44也该觉得有趣了。”
“蠢货。”我骂道。

他不以为然:“这是我干过最漂亮的活儿。”
“哦?要是我说,我早等着他下一步动作好抓现行呢?”
他瞪大眼。
“没错,”我冷笑,“你偏来搅局。祝他们绞死你。”

包扎完,我逼问:“杀了她后躲起来,因为你这案底累累的杂种知道会被顶罪,结果看到报纸上他演的戏就慌了?”
“是,”他慢吞吞道,“但我不算慌。我觉得自己差点就宰了那混账。”
“好预感,”我讥讽,“整件事漏洞百出。第一晚没人取钱,他却说第二天钱不见了——鬼知道真假。第二晚他说警方监视下放了钱,接着信里写‘死亡公司知道你们报警’——这消息根本没公开!再说,人还没公布绑架就先被杀。最后硬扯上你……蠢透了,莫利,否则你也不会中招。”
我勒紧他腿上的领带:“你和她鬼混多久了?”
“两个月,”他说,“但我是认真的。”
“他怎么逮到她独处?”
他摇头:“他可能那天下午跟踪她去剧院——或者等我出门。我只离开一小时,回来时她已经凉了。”

“你觉得他从一开始就计划好了?”莫利问。
“不,”我起身,“我看他是因妒杀人,事后才编出‘死亡公司’的戏码。”


总结

Chappell因为嫉妒自己的妻子和Moley有染(affair),便借着Moley不在的时候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并且计划诬陷(Framin)Moley。计划中他将自己伪造为受害者,被一个叫死亡公司 Death & Company的组织威胁。

以下是原文中出现的一些疑点,也是「我」说的破绽。

  1. 妻子失踪,他想的第一件事情居然不是报警?难道真的打算乖乖交钱然后等劫匪放人 ↩︎
  2. 为什么会没人来拿呢? ↩︎
  3. 为什么Chappell听到被监视的消息这么恐惧? ↩︎
  4. 前面说钱还在,但是现在却没了,这期间只有他一个人去过现场。钱怎么会在监视下消失呢? ↩︎
  5. 为什么这么着急说明是谁的问题? ↩︎
  6. 说明已经死了很久了 ↩︎
  7. 这也说明可能公寓不是第一现场 ↩︎
  8. 为什么突然不去抓他所谓的凶手了? ↩︎

小说基本要素分析

1. SETTING(背景)

  • 时间:20世纪20-30年代(达希尔·哈米特作品的典型时代背景)。
  • 地点
    • 主要场景:旧金山的城市环境(如乔治街 George St.、拉金街 Larkin St.、帕克街 Park St.)。
    • 具体场所:大陆侦探社(Continental Detective Agency)办公室、查佩尔(Chappell)家、帕克街公寓(谋杀现场)、废弃空地(赎金放置点)。
  • 社会背景:冷硬派侦探小说的典型设定,强调犯罪、腐败与都市阴暗面。

2. CHARACTERISTICS(人物特征)

  • 侦探(叙述者)
    • 性格:冷静、理性、敏锐,善于逻辑推理,对情感保持疏离(典型冷硬派侦探特质)。
    • 语言:简洁、直白,带有讽刺和冷幽默(如评价莫利“蠢货”)。
  • 查佩尔(Chappell)
    • 性格:表面脆弱(颤抖、冷汗),内在阴险,因嫉妒杀人并精心设计嫁祸。
    • 行为:通过伪造绑架信和操控警方暴露其伪善与狡猾。
  • 迪克·莫利(Dick Moley)
    • 性格:鲁莽、自负(自夸“最漂亮的活儿”),但对查佩尔太太有真实情感。
    • 角色功能:既是替罪羊,也是揭露真相的关键人物。
  • 老家伙(The Old Man)
    • 性格:权威、神秘,代表侦探机构的制度性力量。

3. CONFLICT(冲突)

  • 主要冲突
    • 查佩尔 vs. 真相:查佩尔因嫉妒杀害妻子,伪造绑架案并嫁祸莫利,与侦探揭露真相的对抗。
  • 次要冲突
    • 侦探 vs. 警方:说服警方放弃直接行动,遵循“先付赎金后追捕”的策略。
    • 莫利 vs. 查佩尔:私情引发的个人恩怨与生死对抗。

4. POINT OF VIEW(视角)

  • 第一人称视角:通过侦探的视角叙述,读者仅能获取侦探的观察与推理,增强悬疑感和代入感。
  • 局限性:读者无法直接了解查佩尔或莫利的内心活动,真相需通过对话和线索逐步揭示。

5. THEME(主题)

  • 人性的虚伪与堕落:查佩尔以受害者姿态掩盖罪行,揭露表面道德下的扭曲欲望。
  • 理性与情感的博弈:侦探通过逻辑破解情感驱动的犯罪,体现冷硬派小说对理性的推崇。
  • 罪恶的连锁反应:嫉妒引发谋杀,谎言衍生嫁祸,最终所有人陷入悲剧。
  • 阶级与权力:警方与侦探机构的合作与博弈,反映社会制度对罪案的复杂反应。

6. TONE(语调)

  • 冷硬(Hard-boiled):叙述冷静、直接,不带情感渲染(如“蠢货”“祝他们绞死你”)。
  • 讽刺(Ironic):侦探对莫利的嘲讽(“你‘要是’太多了”),暗示对人性愚蠢的批判。
  • 悬疑(Suspenseful):通过案件细节的逐步披露维持紧张感。

7. MOOD(氛围)

  • 阴暗(Grim):谋杀、腐败、背叛贯穿全文,营造压抑基调。
  • 紧张(Tense):赎金交付、枪战对峙等场景强化危机感。
  • 犬儒主义(Cynical):对人性(如查佩尔的伪善、莫利的自负)持悲观态度。

《死亡公司》通过冷硬派的叙事风格、复杂的人物动机和紧凑的悬疑结构,探讨了人性的堕落与理性的力量。背景设定与角色塑造服务于主题,语调与氛围则强化了故事的黑暗现实主义色彩,体现了达希尔·哈米特对犯罪小说类型的深刻影响。

Q&A

Q:作者是怎么发现Chappell的计划的?

A:在《死亡公司》中,作者(即侦探)通过一系列逻辑推理和细节分析,逐渐识破了查佩尔(Chappell)的计划。以下是作者发现查佩尔阴谋的关键步骤和线索:


1. 赎金未被取走的异常

  • 线索:第一晚查佩尔按要求将赎金放在指定地点,但第二天早上警方发现钱未被取走。
  • 推理:如果绑匪真的需要钱,为何不取走赎金?这一反常现象让作者开始怀疑查佩尔的叙述是否真实。

2. 第二封信的漏洞

  • 线索:第二封信要求追加赎金,并威胁查佩尔不得报警。然而,信中却提到“我们知道你报警了”。
  • 推理:警方介入的消息并未公开,绑匪如何得知?这表明写信的人(查佩尔)知道警方的行动,进一步暴露了他的谎言。

3. 尸体提前被发现

  • 线索:第三封信引导警方前往帕克街(Park St.)的公寓,发现查佩尔太太的尸体。
  • 推理:尸体被发现的时间与绑架案的时间线不符。如果绑匪真的控制了她,为何尸体在绑架当晚就被杀害?这表明查佩尔太太可能早已遇害,绑架案是伪造的。

4. 指纹比对与莫利的出现

  • 线索:警方在公寓采集到指纹,比对后发现是迪克·莫利(Dick Moley)的。莫利是查佩尔太太的情人,化名哈里森·M·洛克菲尔德(Harrison M. Rockfield)。
  • 推理:莫利的出现让案件更加复杂,但作者通过对话发现莫利并非真凶,而是查佩尔设计的替罪羊。

5. 查佩尔的行为反常

  • 线索:查佩尔在追捕莫利时突然虚脱,表现出极度的紧张和恐惧。
  • 推理:这种反常行为让作者怀疑查佩尔是否在隐瞒什么。最终,查佩尔试图灭口莫利的行为彻底暴露了他的真实意图。

6. 莫利的供述

  • 线索:莫利坦承与查佩尔太太的私情,并指控查佩尔趁他外出时杀害妻子。
  • 推理:莫利的供述与案件细节吻合,进一步证实查佩尔伪造绑架案的动机——掩盖因嫉妒而杀人的罪行。

Q:Chappell试图杀死Moley的时候谁死了?

  • 查佩尔:在屋内与莫利的对峙中,查佩尔被莫利开枪击中头部,当场死亡。
  • 莫利:莫利腿部中弹,但并未死亡。他在与侦探的对话中揭露了查佩尔的阴谋。

Q:Moley知道自己被利用了吗?

  • 知道:莫利在与侦探的对话中明确表示,他意识到查佩尔试图嫁祸于他。他承认自己与查佩尔太太有染,但坚称查佩尔才是真正的凶手。
  • 供述:莫利透露,查佩尔趁他外出时杀害了妻子,并伪造绑架案以掩盖罪行。他还指出,查佩尔试图通过杀死他来彻底消除证据。

关键对话

  • 莫利:“他趁我外出时杀了她,然后编出这出戏,想把脏水泼到我身上。”
  • 侦探:“你差点就成功了,查佩尔。可惜你的计划漏洞太多。”

关于作者

达希尔·哈米特

达希尔·哈米特(Dashiell Hammett)美国侦探小说家,全名是塞缪尔·达希尔·哈米特,美国侦探小说家。生于马里兰州圣玛丽镇。引领“美国革命”的巨匠,硬汉派小说鼻祖,“黑色电影”的创始人。曾当过一段时间的侦探,为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素材来源。从20年代初起,他接连创作了5部侦探小说,其中的三部,如《马耳他之鹰》《玻璃钥匙》和《瘦子》都拍成了电影。而《瘦子》又为后来的侦探故事片《大侦探聂克》提供了故事情节。1931年,他与派拉蒙影片公司签订合同,先后创作了《十字街头》《守望莱茵河》等电影剧本,其中后者还获得该年最佳电影剧本金像奖的提名。最后因政治原因而掇笔,于1961年1月10日去世。

来源:达希尔·哈米特_百度百科

最后更新于 2025-03-06